山東聊城:“南竹北移”綠生金_中國去九宮格共享網


新華社濟南6月20日電 題:山東聊城:“南竹北移”綠生小樹屋

新華社記者張力元

竹林搖曳間,清風解暑意。在山東省聊城市東昌湖畔百竹園內,聊城市禾木竹子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鐘道軍正和同事觀察試驗苗長勢。“等這批南方新竹通過‘北方考試’,就能‘安家’了。”他說。

百竹園是東昌湖國瑜伽場地家濕地公園的一部分,占地約300畝,現有竹子70多種、近30萬棵,是我國北方少有的竹林、市中心四季常綠的“天然氧吧”。

然而這里曾是竹子生長的“禁區”——鹽堿澇洼地。鐘道軍說:“10多年前,一到冬春鹽堿就泛出地面,地上如同蓋著一層雪。現在竹子活了,公園美了,很多人來散步遛彎。”

百竹園一角。新華社記者張力元 攝

改變源于國家“南竹北移”工程和林業人的不懈努力九宮格。“南竹北移”始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旨在將南方耐寒性良好的竹類品種移植到北方地區培育擴繁,以支援北方生產建設。

九宮格城是較早開始試驗的地區之一。聊城地處魯西黃泛沖積平原,由于歷史上黃河數次改道形成大面積黃河故道,部分土地沙化嚴重。“最初,我們將少量淡竹、早園竹、黃古竹等引入公園一角,大伙觀察到竹子繁殖能力強、生長速度快、能防風固沙,十分欣喜。”聊城市林業發展中心主任郭喜軍說。

聊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檔案館的資料里,記載著當地“南竹北移”的歷程:1959年,從浙江引進淡竹一、二萬斤試種,多數竹根不發芽或發芽后枯死;1979年,引進淡竹120墩種于林場,生長較好,每畝栽植40墩,沙壤土適宜種植……

“幾十年來,在引進耐寒性強的品種,科學確定栽培密度、管理規范的同時,加強科研攻關,不斷試驗、反復試錯,破解了一些技術瓶頸。竹林產生的大量優質竹根水還有效改善了地下水水質。”郭喜軍說。

近年來,聊城成功培育馴化出耐鹽堿竹子品種,積極開展竹種質資源評價和良私密空間種選育,推進交流北方竹種質資源庫建設,為北方竹子發展提供優質種源和技術支撐。目前,全市竹子種植面積3000余畝,建立了以百竹園為主要栽培地的5處竹種質資源圃,打造了沿黃竹林風景線。

從“種綠護綠”到“享綠用綠”,“南竹北移”的生態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持續釋放。走進冠縣國有毛白楊林場,一片楊樹、竹子混交林長勢正旺。林場場長申中文說:“在低效林的林下空間種植竹子后,形成‘上楊下竹’竹木混交復層群落,不僅可以改善小氣候,提高林業穩定性和共享會議室抗逆性,還解決了北方楊樹落葉小班教學后冬季缺綠的景觀問題,提高了林場生態文化服務功能。”

“新綠”不斷蔓延。記者了解到,聊城定期開展“送竹子進萬家”活動,向喜竹、愛竹群眾贈送竹苗,一些村莊開始在房前屋后栽竹子,讓邊角地“長出”綠意。此外,作為農業大市,聊城206萬畝設施農業中用竹竿建造的大小拱棚有130余萬畝,竹竿用量總價值達40多億元,不少企業、合作社看到竹產業的發展前景,積極生產銷售竹材。

6月18日,“以竹代塑”黃河流域第二屆竹產品展示會上的部分竹產品。新華社記者張力元 攝

“推動竹生態、竹景觀、竹文化、竹產業融合發展,讓‘南竹北移’‘以竹代塑’與鄉村振興、生態旅游、業態創新等更好結合,以竹為‘媒’更好地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聊城市副市長王剛說。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