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毛葉忠:一針一線“繡”出美好生活_中去九宮格講座國網


開欄的家教場地話: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用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是中國人民普遍推崇的生活態度。在一個個平凡的崗位上,億萬普通勞動者接續奮斗,各行各業不斷取得新成就,經濟社會不斷實現新發展。“五一”國際勞動節將至,即日起,本報開設“筑夢現代化 共繪新圖景·勞動者之歌”欄目,報道一批先進個人和集體的典型事跡,敬請關注。

“2000年時,我和父親去四川博物館參觀,看到了兩幅唐卡作品,我當時就覺得我小樹屋們的藏繡作品是不是也可以進入博物館,這樣的話,今后更多人能看到我們的作品。”也就是這一次經歷,讓拉毛葉忠下定決心要做好藏繡這一行。

1986年9月,拉毛葉忠出生于青海省海南州貴私密空間南縣沙溝鄉德茫村的一個藏繡世家。從十四五歲跟隨家人學習穿針引線開始,到獨立完成簡單的刺繡作品,再到成為青海省貴南藏繡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多年的時間里,靠著拉毛葉忠手中的針和線,一幅幅顏色鮮艷、線條流暢、栩栩如生的藏繡作品相繼誕生,更“繡”出了美好生活。

藏繡源于公元9世紀,與唐卡和堆繡并稱為藏傳佛教三大藝術,是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刺繡派系之一。參觀四川博物館的那次經歷,讓拉毛葉忠久久不能忘懷。2006年,她來到父親創立的藏繡公司工作,開始琢磨如何做好藏繡作品。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線的問題。當地的絲線顏色也就20種,色彩搭配上有難度,最終找到了蘇州的絲線,它的色彩能達到1000多種,解決了顏色不足的問題。”拉毛葉忠認真地向記者講起了那段經歷,“我們去了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走遍了大街小巷苦苦尋找,但由于當時信息溝通不暢等問題,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絲線,一下耽誤了好幾年時間。”

其次,藏繡傳統技藝如何與當下一些元素結合煥發出新活力?拉毛葉忠認為:“好的藏繡作品既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又要把我們的傳統技藝和民族文化結合,更好地去表達,可我們絕大多數手藝都僅通過老一輩的傳承而來。”

拉毛葉忠一直在思索,為此,她每天凌晨4點起床學習理論,一有時間就去圖書館翻閱相關書籍。在當地政府和同行朋友的幫助下,她積極地“走出去”參加各舞蹈教室類培訓、文化交流活動,潛移默化中,思路逐漸打開。“學習了外面的針法以及色彩搭配等課程后,我越來越了解外面的世界需要什么。在了解湘繡、蘇繡、粵繡、蜀繡中國四大名繡的針法后,我也更能看清藏繡疊層繡多一些的特點,我們在大膽創新的時候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個性’,講好我們自己的文化故事。”她說。

拉毛葉忠的創新理念和技藝探索不斷得到認可:2010年,她的藏繡作品《釋迦牟尼》榮獲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銅獎;2011年,她的部分藏繡作品被海南州博物館收藏;2017年,她獨立設計研發的藏繡產品“藏繡香包”“藏繡掛件”系列產品,因獨特的設計加上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受到了市場歡迎,榮獲“2017年大美青海旅游商品大賽旅游紀念品類銀獎”……

技藝日趨成熟,1對1教學拉毛葉忠前進的步伐卻并未停止。她堅定地認為,產業品牌的樹立,一定要有代表性的作品。2018年起,她和父親又投入到《格薩爾藏繡長卷》創作中去。為保證作品的高質量,他們聘請國內專家與學者討論,參與項目研發,帶領畫師繪制200余幅圖,選出合適版本。他們又召集50余名繡娘參與項目的繡制,項目投資總額達2818萬余元。這幅藏繡作品寬1米、長約260米,因幅面較長,對場地和架子的要求越來越高,拉毛葉忠帶領團隊研發了無痕嵌接技術,對刺繡架子做了更全面的升級,并申請了一項發明專利和一項實用新型專利。“50多名繡娘趴在作品上繡制,目前繡到了200多米,我希望今年年底能夠完教學成。”拉毛葉忠說。

在做好產品的同時,拉毛葉忠和她的父親還惦念著周圍的群眾。公司通過搭建增收創業平臺,帶著下崗職工、農村婦女等群九宮格體就業。近些年,公司累計培訓就業人員達1000多人次,不少接受培訓的人開設了自己的店鋪,增加了經濟收入;60多位在職繡娘每月平均工資可達4500元左右;80多位“居家辦公”繡娘足不出戶就能制作產品補貼家用……如今,參與藏繡產業的婦女越來越多,她們自身也有很多欣喜變化。拉毛葉忠說:“這些繡娘不僅有了一技之長,連言行舉止也發生了變化,她們變得越來越自信,在家里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好多年輕人都想加入這一行,這將為藏繡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

今年,拉毛葉忠擬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對于這一榮譽,她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但同時也意味著更多的責任。未來,這位非遺傳承人還將帶動更多繡娘加入藏繡行業,見識不一樣的世界。藏繡雖已經走出國門,但她們還會繼續努力,在傳承中創新,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