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桑助農興 枝去九宮格教室葉總關情_中國網

作者:

“蠶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綠。”

早在2000多年前,山東夏津人的祖先便開始植桑養蠶。在夏津縣的歷史上,連片的桑樹不僅肩負著養蠶制絲等經濟使命,更發揮著防風固沙的生態功能,還承載了黃河流域歷史悠久的農桑文化。

夏津縣委書記沙淑紅告訴記者,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作為兼顧生態治理和經濟發展的沙地農業系統典范,于2018年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近年來,夏津縣委縣政府心系百姓、枝葉關情,以此為依托,與農民和企業攜手齊心,讓過去風沙漫天的黃河故道萬木蔥蘢,幫曾經靠天吃飯的百姓圓了千年的致富夢想。

保護加繁育:千年古樹煥新生

自公元前602年始,黃河干流流經夏津600余年,改道后留下30萬畝沙丘地,“沙漠荒涼,不宜禾稼,人煙凋敝”,稱作“黃河故道”。

千百年來,勤勞的夏津人民一直在與風沙斗爭,他們利用桑樹耐貧瘠、根系吸水固土強的特性,在黃河故道的沙地上種植桑樹,以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

鼎盛時期,夏津桑樹種植面積達8萬畝。現遺存6000多畝古桑樹群,其中百年以上古樹2萬多株,是中國現存樹齡最高、規模最大的古桑樹群。

古往今來,由于一些自然和人九宮格為因素,夏津桑樹的種植面積曾一度縮減。為了深化古樹保護,夏津縣建立了林木種質資源庫,并及時對古樹采取樹體支撐加固、有機肥復壯、枝條整理和病蟲害防治等措施。

“以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坐落的黃河故道森林公園為核心,我們建立了綠色防控示范區,全面實施物理和生物防控措施,維護生物多樣性。”夏津縣林業發展中心林木病蟲害防治站站長孔勝利介紹,“針對當前天牛、美國白蛾、桑萎縮病等危險病蟲害,采取釋放天敵昆蟲、懸掛誘捕器和色板、修剪病害枝等措施,并全部使用生物制劑,嚴禁使用高殘留農藥。我們還在桑樹密集的頤壽園、香雪園及觀光路安裝了25臺太陽能殺蟲燈和65臺自動清蟲殺蟲燈。”

講座為了保存種質資源和繁育桑樹,2024年起,夏津縣自然資源局林業發展中心與山東農業大學合作,共同建設占地面積20余畝的黃河故道古桑種質資源保存繁育時租場地圃。在這里,不僅能夠看到常見的紫黑色椹果,還有鮮紅色、粉紅色、米黃色、奶白色等多種顏色,葉片有心形、卵圓形、雞爪形、楓葉形等形狀,椹果的形狀、樹枝形態和樹形也各不相同,涵蓋了果用桑、蠶用桑、菜用桑、茶用桑、飼用桑、生態桑等多種用途的桑樹資源,堪稱桑樹品種資源寶庫。

古桑樹保護,需要的從來都不是單打獨斗,而是政府與農戶的齊心協力。夏津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白希彬告訴記者,夏津制定了專門保護規劃,創新古樹保護與農戶共享發展模式。“我們與農戶簽訂責任書,古樹按每棵30元、新植桑樹按每棵10元分享標準進行補貼,每年累計發放補貼30余萬元。同時,政府每年篩選30萬株新品種桑樹苗免費發放給農戶,邀請專家進行技術培訓,切實提高農戶管護桑樹的能力。”白希彬表示,在政策的推動下,夏津全縣每年新增植桑1萬余畝。

拉長產業鏈:一粒椹果千百態

《滇南本草》這樣描述椹果,“益腎臟而固精,久服家教場地黑發明目”。桑樹渾身都是寶,除了香甜可口的椹果,椹葉可養蠶制茶,桑枝、桑皮可入藥,寄生在桑樹樹干上的菌類桑黃,有著抗衰老、活血止血、改善睡眠等功效。

夏津縣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副縣長李新海對記者介紹,近年來,夏津立足桑樹資源,就地精深加工,將一粒椹果、一片桑葉、一株桑黃做成了百種產品,極大延長了桑產業鏈。

椹果保鮮期短,采摘后隔夜就會變質,無法外運。土生土長的夏津縣前屯村村民劉傳峰困擾已久,并開始思考如何延長椹果的保鮮期。受到葡萄干小樹屋的啟發,劉傳峰在家中購置了一臺簡單的烘干設備,開始嘗試制作椹果干。相比傳統的陽光晾曬,烘干的椹果保持了其特有的風味和營養成分,竟然賣到了30元一斤。嘗到甜頭的劉傳峰加大了從村民手中收購椹果的力度,多次更新設備,接連加工出椹果干、椹葉茶、椹葉面條、椹果汁、椹果醋、椹果蜜膏等多種產品。

走進山東椹樹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琳瑯滿目的椹果酒吸引著每一位到訪者的注意。“我們的椹果酒用每年五六月份收獲的新鮮椹果,在采摘后4小時內打碎成果漿,結合傳統與現代釀酒工藝釀造而成,平均每40斤桑椹才能出1斤酒。”椹樹下銷售總監尹玲華介紹,“我們推出了不同度數的椹果紅酒、白酒、白蘭地等,喝過的顧客都念念不忘。”

野生桑黃一年只能收獲一茬,夏津古桑產業研究院依托人工馴化栽培桑黃技術,建成國內第一個仿生態智能大棚,每年能收獲四到五茬桑黃,開發出桑黃粉、桑黃口服液、桑黃茶、桑黃酒等10余款產品。“近年來,我們引進智慧物聯網管理平臺,對溫度、濕度、光照等各類要素進行全方位實時監控與可視化管理,實現全年不間斷桑黃采收。”古桑產業研究院總經理張培說,“下一步,我們將重點關注桑黃的提取研發,提高提取物所含成分的含量、品質及提取物的出成率,力爭打開提取物市場,推動桑黃產業向更深層次發展。”

截至目前,夏津縣已擁有桑類產品加工企業、合作社、農戶傳統加工作坊40余家。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運作模式,村民們增收效果顯著。

一人致富帶動全村增收。2013年8月,劉傳峰申請成立了夏津縣傳峰椹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并擔任合作社理事長。傳峰合作社由最初的5戶成員,發展到如今的100余戶。“去年,我們以每斤2塊錢的價格跟合作社農戶收購椹果和椹葉,加工成18噸椹果產品和2噸椹葉茶,銷路很好。合作社里的農戶平均每年能增收五六千塊錢。”劉傳峰告訴記者。

“我們公司和種植基地為本地農民提供了多個就業崗位,同時通過訂單農業的模式,帶動了周邊300余戶種植戶平均每年增收2萬余元。”椹樹下董事長宋文娟說,“2020年起,我們開始探索直播帶貨,直播銷量的增加不僅促進了農業生產規模化,還帶動了物流、包裝、倉儲等農村服務業的發展。”

農文旅融合:黃河故道著新裝

“小滿桑葚黑,芒種小麥割。”每年五六月份,正是椹果成熟的季節,也是夏津最美麗的時候,黃河故道森林公園、德百旅游小鎮椹仙村等景區人流如織,熱鬧非凡。

近年來,夏津縣依托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塊金字招牌,借助古桑樹群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濃郁的古桑文化,積極開展文化旅游活動,每年推出系列主題文化活動30余場。自2008年起,每年5月19日舉辦“椹果生態文化節”,椹果節期間同步開展非遺產品展、非遺活動進景區、古桑書畫攝影展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參觀體驗。

夏津縣分管文旅工作的副縣長李穎告訴記者,2024年夏津縣共接待游客343.4萬人次,實現綜合旅游收入21.8億元。通過各項瑜伽場地農文旅活動的開展,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周邊村莊的村民收入大幅提高。眾多來訪游客對鮮椹果的消費需求不斷增加,使鮮椹果價格翻了十幾倍,椹樹果農足不出戶就能賣出椹果。得益于旅游業的發展,椹果加工企業、農家樂等旅游企業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吸納就業3000余人,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也拉動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2023年,位于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核心區域的蘇留莊鎮,榮獲了山東省精品文旅名鎮。圖、文、聲、光、電齊全的前屯村古桑農耕文化展示館,青瓦白墻、干凈整潔的平安湖村民宿,記錄著桑產業發展的西閆廟村桑文化墻……隨著農文旅產業的發展,蘇留莊鎮的村容村貌與經濟水平顯著提升。

“以前,村里的路都是土路,每到下雨天和下雪天,老百姓去哪兒都很困難。最近幾年村里道路硬化了,建成了水泥路,不光看著好看了,人們出行也方便多了。”西閆廟村村民閆法田說,“過去椹果兩三毛錢一斤都沒人要,現在旅游旺季能賣到兩塊錢一斤。我們不僅能夠參與椹果加工,還能在景區做裝修工、清潔工等季節性工作,收入也有了保障。”

古桑樹群,記錄著夏津的歷史,更承載著夏津的未來。夏津縣長趙之達表示,下一步,夏津將繼續做好黃河故道古桑樹群的保護與發展工作,深化農業文化遺產地關鍵要素的重點保護,健全保護與發展規劃,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促進農民增收,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加大項目資金支持投入,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實現遺產地高質量發展;深化農遺多元價值,擦亮農業文化遺產品牌,帶動鄉村產業振興、文化振興和生態振興。

廣袤的齊魯大地上,延續兩千余年的夏津人民與桑樹的故事,正在開啟新篇章。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